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进行研讨,无论在教育史上,还是在现代教育思潮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十分明确而又对立的出发点。一是从人的完善化的发展来评论教育价值,一是从社会需要来评论教育价值*前者归结为“人”的教育;后者归为“人力”的教育。前者的追求在于唤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仁性,成为仁人;后者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国民,或商人、工人、士兵等。前考认为后者是反人道、非人道、压抑了人性的发展,使人非人化;后者认为前者是将教育抽象化、理性化、人本化了,认为人是它的物质价值、社会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的承担考和创造者。“人”的教育被誉为“理想的价值”;“人力”教育被贬为“工具的价值”。两个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导致了在教育内容、原则、方法上的对立。研究教育价值观上的分歧,可以借鉴历史,以确立我们的教育价值观。
在古希腊,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的负荷者。因而,他们把教育看成是逐渐实现人的本质规定和使自身和谐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而教育的价值、目标、理想,就在于使人的本质规定和人的和谐发展得以实现。因而主智土义、和谐发展和超越社会眼前需要的非功利主义,是这些哲学家教育主张的三大特点。这得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到了中世纪,教会认为,人的本性具有灵魂和躯体的双重性,人是上帝的映象和类似物,人是带着“原罪”来到人间的.“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实行禁欲主义以调整灵魂,以赎回原罪,达到超自然的境界,使人得救。